天津市河東區(qū)光華路4號
022-84296430
16000㎡
4.0m (數(shù)據(jù)來自網(wǎng)絡,具體以場館提供資料為準)
如您需要人工服務,請致電會展城專業(yè)展會顧問 : 400-6569-000
天津歷史博物館位于河東區(qū)光華路四號。這個博物館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18年成立的“天津博物院”,即后來的“天津市第一博物館”;1925年成立的“天津廣智館”,即后來的“天津市第二博物館”及1929年成立的天津市立美術館。1952年三館合并成立了天津市歷史博物館。
天津市歷史博物館的前身天津博物院,創(chuàng)辦于1918年,是國人自己創(chuàng)建的最早的博物館之一,至今已有81年歷史。 ;
1952年,天津市第一博物館、天津市第二博物館和天津市立藝術館合并后,成立了天津市歷史博物館。 該館現(xiàn)有館藏文物10萬余件。這些藏品以歷代"傳世精品"為主,還包括近代歷史文獻、民俗實物和天津地方出土文物。其中國家一二級文物近3000件。
館藏歷代玉器羅列有序,能系統(tǒng)反映我國玉石工藝的發(fā)展過程。其中,紅山文化玉豬龍又名獸形塊,質(zhì)地為青綠色岫巖玉,呈C形,大頭,雙耳豎立,眼部陰刻圓目,吻部前突,鼻部有多道皺紋,周身光素無紋,背部有兩個對穿孔,較為少見。此物似豬又似龍,為紅山文化典型器。 ;
1700余件甲骨是館藏的一大特色,這些甲骨,主要來自殷墟甲骨的最早 發(fā)現(xiàn)者和研究者王襄、王錫榮后人的捐贈; 還有益廣慧、陳邦懷先生的部分藏品。因其出土年代早,品位高,數(shù)量大,深受世人矚目。卜辭的內(nèi)容涉及祭祀、征伐、狩獵、出入、年成、風雨、疾病等。其中一塊卜骨, 背刻“旬壬申月夕有食”。這些文字不僅是 世界上有關“月食”的最早記錄之一,而且是推算確切年代的可靠依據(jù)。因此,國家“夏商周斷代工程”將其列為重要標本,其歷史與科學價值可見一斑。 ;
戰(zhàn)國時期楚王鼎,直腹, 底微圓,雙長方形耳,三獸形足外撇。蓋上有環(huán)和三個變形的鳥狀鈕。器中部有弦紋一周,弦紋上滿飾細密變形的渦紋,弦紋下素 面。在器口、蓋內(nèi)、腹部刻銘文64字,說明此鼎是楚幽王熊悍(公元前 237一前228年在位)用繳獲的兵器鑄成的。1933年此鼎出土于安徽壽縣朱家集,曾為天津?qū)毘S主李氏購得,后歸天津市歷史博物館藏。該鼎整體造型古樸敦厚,是早年出土楚器中的重要代表,曾一度被譽為南北楚器之冠。
薊縣遼代白塔地官出土的刻花玻璃瓶,平口外翻,細長頸,折肩,筒形腹,平底。頸部和肩部刻幾何形花紋和弦紋,肩部另有一周連珠紋,腹部刻弦紋兩道。瓶體玻璃無色透明,內(nèi)含小氣泡。經(jīng)化學分析,此瓶為鈉鈣玻璃,與伊朗德黑蘭考古博物館所藏乃沙木耳出土的10世紀水瓶相同,應為伊斯蘭玻璃器。它是中伊兩國人民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。